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
>> 走进金华 >> 旅游金华 >> 游在金华
?

赓续千年文脉 传承八婺儒学

发布日期: 2024-09-29 08:29 来源: 金华日报 作者:孙媛媛 唐旭昱 徐桢瑾 浏览量: 字号:[ ]

Dingtalk_20240929082806.jpg

古朴典雅的中式建筑、匠心雕刻的非遗技艺、摆放整齐的儒家典籍……走进金华府文庙,感受先贤先儒家国情怀,领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。

历史上,文庙和学宫合一,既是祭祀孔子的地方,也是官办的学校。据史料载,金华府文庙已有千年历史,是金华教育史上的坐标式建筑。如今,金华府文庙原址重建,带着千年文脉的传承,向世人展现传统文化和金华学派之瑰宝。

文庙再现昔日风采

参观金华府文庙,首先要经过一座形如半月的泮池。泮池之上,架着一座状元桥,桥两侧设石栏,雕有古朴花纹。过状元桥后就是大成门,盖黑色简瓦,飞檐翼角。大成门的柱头雕有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”等儒家经典思想,透露着世人对孔子的尊崇。

大成门一侧的经籍库存放着儒家原典“十三经”及历代注本、疏本,一本本经典古籍穿越时空,讲述儒家思想的深意和传承。此外,经籍库还藏有《金华丛书》和《续金华丛书》等与金华相关的经典著作。

跨过大成门便是主殿大成殿,这是一座面阔七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。凝望殿内,孔子雕像居于正中,另有颜渊、曾参、孔伋、孟轲“四配”及“十二哲”,共17尊木雕彩绘像,均采用国家级非遗项目东阳木雕传统工艺精制而成。

在明伦堂,还能看到吕祖谦在800多年前撰写的《乾道四年九月规约》和《乾道五年规约》。“以孝弟忠信为本”“以讲求经旨,明理躬行为本”等名言,如今读来依旧饱含深意。

千年历史弦歌不绝

金华府文庙的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之前,位置就在府衙附近。据《晋书》记载,早在晋代,金华就“大兴学校”,文风兴盛。清光绪《金华府志》记载,金华府文庙只在北宋庆历四年(1044)迁到子城外,并于北宋熙宁五年(1072)迁回子城内西南角。到了北宋大观元年(1107),金华府文庙搬到司理院的竹木场地,后来就没再变更过位置。

回顾历史,金华府文庙屡毁屡建,三次较为严重的毁坏分别在元皇庆元年(1312)、明正统二年(1437)和清顺治三年(1646)。文庙每次被毁后都得以及时修复,千年来弦歌不绝,一直都是金华学子向往之所。

在战乱时期,文庙也深受重视。元至正十八年(1358),朱元璋攻下婺州后,命知府王宗显尽快兴办郡学。王宗显聘叶仪、宋濂为五经师,戴良为学正,吴沉、徐原等为训导。他们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学者,宋濂后来被誉为明朝“开国文臣之首”。

漫长岁月里,金华府文庙与当时子城内的考寓、试馆、书院相辅相成,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,为金华文脉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。

由于时代变迁,金华府文庙在20世纪70年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。2018年,经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,确认文庙原址就在老六中原金华师范学校校园内。2021年,我市正式启动文庙重建工作。

开放包容传承婺学

文庙不仅是历史的记忆,更是文化的传承。这里的一砖一瓦,都镌刻着尊师重道的传统;一梁一柱,都支撑着千年文脉的绵延。

位列文庙东西庑的先贤先儒有156位。其中,东庑有先贤40位、先儒39位,金华先儒吕祖谦、何基、王柏位列其中;西庑有先贤39位、先儒38位,金华先儒金履祥、许谦位列其中。据了解,浙江共有14人位列文庙,其中金华有5人。我市是全省位列文庙人数最多的地市。

清代学者全祖望曾说:“乾、淳之际,婺学最盛。”婺学,即金华学派,既是浙学的重要组成,又是浙学的先声之一。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,提出“经世致用”治学理念,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,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。“讲实理、育实材、求实用”的实干精神,在金华人身上留下深深烙印。

重建后的金华府文庙,以历代先贤为榜样,生动再现影响深远的儒学经典,成为赓续金华千年文脉的重要场所。金华府文庙具有研学教育功能,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,推进婺州古城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。

我市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在推进文化复兴、建设教育强国的今天,重建金华府文庙让金华学派的研究与传承有了落脚点,体现出金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,展现了金华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。同时,金华府文庙既是人们了解金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,也是优化婺州古城文旅格局、助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、提升金华城市形象品位、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、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建设的有效载体。


?